欢迎访问人生存盘!

请登录
  • 让·保罗·萨特(Jean-Paul Sartre)

让·保罗·萨特(Jean-Paul Sartre)

1905年6月21日—1980年4月15日)是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,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,西方社会主义最积极的倡导者之一
  • 关注人数: 少于100人。
  • 创盘时间: 2025年05月21日

让·保罗·萨特(Jean-Paul Sartre,1905年6月21日—1980年4月15日)是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,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,西方社会主义最积极的倡导者之一。他不仅在哲学领域有深远影响,同时在文学、戏剧、评论和社会活动方面也有卓越贡献。


生平经历

- 早年:萨特出生于巴黎,父亲是海军军官,在他不到两岁时去世。他的童年在外祖父母家度过,外祖父是一位语言学教授,丰富的藏书为他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。

- 教育背景:1915年,萨特考入亨利中学,学习成绩优异,期间受到叔本华、尼采等人的哲学影响。1924年到1928年间,他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哲学。1929年,他在全国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中获得第一名,并结识了西蒙娜·德·波伏娃。

- 思想形成:1933年萨特赴德留学,深入研究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等人的哲学,形成了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体系。

- 战争经历:二战爆发后,萨特应征入伍,次年被俘虏,在战俘营中度过了10个月的铁窗生涯。这段经历使他的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,他开始关注社会现实,并通过文学干预生活。

主要成就

- 诺贝尔文学奖:1964年,萨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,但他拒绝接受,认为作家不应被制度化,成为权力的同谋。

- 哲学著作:他的哲学专著《存在与虚无》系统地论述了他的存在主义哲学观点,认为存在先于本质,人是自由的,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。

- 文学作品:萨特的成名作是1938年出版的长篇小说《恶心》,通过这部作品他充分表达了他的哲学观念——存在主义。此外,他的戏剧作品《禁闭》提出了“他人即地狱”的观点,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。

社会活动

萨特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,反对冷战,对各种被剥夺权利者表示同情。他在侵朝战争、侵越战争、阿尔及利亚战争等事件中发表了正直的言论,支持法国革命群众运动,并挺身保护《人民事业报》。

与中国的关系

1955年,萨特和波伏娃访问中国,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和陈毅元帅的热情接见。他对中国的变化表示赞赏,并在人民日报上刊登文章《我对新中国的观感》,高度评价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。

萨特的思想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,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激发了人们对自由、责任和人生意义的思考,他的文学作品以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吸引了众多读者。


文档:
视频:
图片:
音频:
压缩包:
其他:

热门云盘